2005年

從踏單車悟教學之道

 

最近,活動室添置了幾輛自行車,增潤學校的課後多元智能活動。看見這些器材,不期然想起自己曾與學生在長洲學踏單車的經過,從中亦領悟了不少教之道。

 

家長們常在家長分享會中問要訓練多久才能令子女學曉「自信、自重、自律、自立」,這問題與問要多少時間才懂得踏單車一樣,難以有準確的數字答案但若施教者和學員都能本著「只要有恆心,夢境會成真」的態度去練習,成功的機會亦該相應增加。

 

我認為有恆心、更要有合適的教導方法,這樣學員才學得愉快,而家長、老師亦教得開心。教學最先要做的是按學員能力調適課程或工作難度,使他們感覺有能力應付,不抗拒學習。試問太高的單車座位又怎能令提心吊膽的初學者安心地學習?

 

還有,要將學習的事項分拆成細項,排列工序,讓學員循步漸進練習。以駕駛單車為例,必須要兼顧平衡和單車動力兩大要訣,從經驗得知:學員先在微斜的空地學習平衡,然後才學加動力,按步就班嘗試,效果會較為顯著。

此外,學習過程中施教者勿忘不時給予學員讚賞,他們或許跌倒、失敗,我們仍應給予安慰及鼓勵,使他們學曉在那處跌倒,就在那處自己爬起來,不會輕言放棄。

 

固然,保護學員是我們的責任,但若我們每一秒都緊扶單車,不放手讓學員學習如何避免跌傷,試問不讓子女嘗試,不讓他們感覺自己能操控單車,就算他們如何勤加練習,恐怕也難學到踏單車的竅門。同樣道理,作為家長若事事對子女呵護備至,什麼事情或困難都為他們解決,他們全無機會從實踐中建立解難的經驗,要子女學自立,自然感到遙不可及。

 

學生學習自立就如學踏單車,掌握技能後便一生受用,不易忘記;家長和老師們只要繼續努力,適時給予學生扶持和自學機會,他們一定能獲得基本技能,投身社會,獨立生活。

 

陳景麟校長
2005 年11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