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歷史科

中國歷史科

 

宗旨

 

本科課程的宗旨在於讓學生:

 

  • 認識中國重要的歷史事件,人物事蹟,民族發展概況及社會文化面貌。

  • 理解及分析相關的歷史資料,從而培養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。

  • 培養優良的品德,以及個人對社會,國家及民族的歸屬感。

  • 培養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。

 

課程目標

 

  • 以多角度認識中國政治演變,民族發展和社會文化的基本史實。

  • 採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及整理歷史資料,並以求真持平的態度分析及評價不同的史事。

  • 理解不同史事的因果關係及相互影響,了解現今事物的由來,演變及發展趨勢,進而明白歷史鑑古知今的意義。

  • 研習香港重要史事,了解香港的發展歷程及其與國家的互動關係。

  • 透過對中國社會文化發展、民族交往、中外文化交流、科技發明的認識,了解及欣賞中華文化,提高他們對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情感。

  • 透過對歷史人物及史事的認識,培養學生優良的品德,以及對社會、國家及民族的責任感和歸屬感。

  • 研習過去的人和事,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。

 

課程架構

 

本科課程是根據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所頒布的《中國歷史科課程指引(中一至中三)》為藍本,並配合學校的照顧學習差異政策,調適為校本課程。

 

 

課程大綱

 

時段

課題

學習內容

石器時代至夏商周

中華民族與早期國家的起源

  • 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起源(如仰韶、良渚文化)及中華民族的演進歷程。

  • 夏、商、周三代的興替概況。

西周的封建

  • 封建制度的內容、作用(如鞏固統治)及其與春秋戰國局面形成的關係。

春秋戰國時期的變局

  • 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、厲行變法(如商鞅變法)與百家爭鳴。
    延伸部分:

人物個案研習:了解該人物的重要事蹟及與其時代的關係。建議人物:孔子、勾踐、蘇秦、荊軻。

 

時段

課題

學習內容

石器時代至夏商周

中華民族與早期國家的起源

  • 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起源(如仰韶、良渚文化)及中華民族的演進歷程。

  • 夏、商、周三代的興替概況。

西周的封建

  • 封建制度的內容、作用(如鞏固統治)及其與春秋戰國局面形成的關係。

春秋戰國時期的變局

  • 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、厲行變法(如商鞅變法)與百家爭鳴。
    延伸部分:

人物個案研習:了解該人物的重要事蹟及與其時代的關係。建議人物:孔子、勾踐、蘇秦、荊軻。

秦漢

秦朝的統一、

統治措施及衰亡

  •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(中央集權、統一 文字、焚書坑儒、厲行法治、統一貨幣及度量衡、修建長城、開發嶺南)與 影響(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版圖——香港正式成為 中國版圖的一部分 )。

  • 秦朝滅亡的原因與其後的楚漢相爭。

兩漢的政治發展與中外文化交流

  • 西漢的建立與漢武帝的文治(獨尊儒術、士人政府)武功對西漢國力發展的影響。

  • 昭宣以後 戚宦政治的出現與漢朝的衰亡。

  • 兩漢通西域與中外文化交流。
    延伸部分:

道教的形成、科技發明(造紙術與天文儀器的發明)。

魏晉南北朝

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與政權的更替

  •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、兩晉南北朝政權的更替概況。

延伸部分:武備的演進(南方水軍與北方騎兵)。

北方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

  • 北方的政局(胡人內徙)、孝文帝遷都及其推行的漢化措施(文化及風俗)與影響(如民族融和)。

人口南遷對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。

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文化發展

  • 士族的生活面貌

  • 石窟藝術(壁畫、雕塑)與中外文化交流

隋唐

隋朝的統一與開皇之治

  • 隋朝統一、開皇之治的措施(整理戶籍及授田、置倉窖)對國家發展的作用與影響。

隋代大運河的開通與作用

  • 隋代大運河的開通及對促進南北交流與統一的作用。

唐的建國與盛世

  • 唐的建國、貞觀之治的治績(確立三省制與科舉制、用人唯才和擴展版圖)與影響。
    延伸部分:

武后施政的特色、開元之治的治績與影響。

安史之亂與唐的衰亡

  • 安史之亂的始末、唐中葉後的政局(如藩鎮、宦禍、黨爭、民變)與唐的衰亡。

開放的唐朝社會

  • 婦女的生活面貌(如服飾打扮、社交娛樂、婚姻)與地位;

  • 玄奘西行與中印文化交流;

  • 唐代海上貿易與交通發展,及與周邊 國家/地區(如日本、朝鮮、阿拉伯等)關係;屯門鎮的設置及其在海路交通上地位。

五代

五代的興替與宋的統一

  • 五代十國政權的特色與宋初國策(強榦弱枝、重文輕武)的制定。

兩宋

兩宋政治及經濟的發展

  • 宋代的文人政治、改革(如王安石變法)與黨爭(如新舊黨爭)。

  • 北宋的商業(貨幣經濟)與城市(汴京)發展;宋室南遷後南方經濟與海外貿易(如茶葉、絲 綢、陶 瓷)。

延伸部分:

邊疆民族政權(如遼、夏、金 、蒙古 )與宋室和戰的概況。

元朝的統治

  • 蒙古的崛起、拓展及元朝的建立。

  • 元朝的統治政策與民族關係。
    延伸部分:

重要發明西傳及其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。

明代的君主集權政治

  • 元末動亂與明太祖建國。

  • 明代的國防建設與都城建築(國防建設:明長城。都城建築:北京城) 

  • 晚明政局與明朝滅亡。

延伸部分:基督宗教再度來華及影響。

清朝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

  • 清朝的統一與清初盛世。

  • 對漢、蒙、藏、回、西南等民族及地區所實施的統治政策及成效。

  • 清代的中衰(如吏治敗壞、社會不穩)。

外力衝擊與內憂

  • 西力東漸、兩次鴉片戰爭及其影響(包括英國佔領香港島及九龍半島)。

  • 太平天國運動對清廷統治的影響。

  • 甲午戰爭的背景、《馬關條約》對中國政治、外交及經濟的影響(包括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及英國租借新界)。

  • 八國聯軍侵華的背景、《辛丑條約》對中國政局的影響。

清廷的圖強

  • 洋務運動、戊戌維新及清末新政推行的目標、重要措施與影響。

中華民國

辛亥革命與民初政局

  • 晚清革命運動的發展、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及香港在革命運動中的角色。

  • 軍閥政治的概況及其特點。

  • 北洋政府的外交挫折與五四運動。

  • 民國時期的社會文化發展(白話文的應用/女權興起/消閒娛樂)。

國共合作與分裂

  • 國共於 1924至 1937年由合作到分裂(聯俄容共、清黨、圍剿與長征)到再合作(西安事變)的歷程,兩黨關係轉變的原因及對當時政局發展的影響。

  • 1920年代內地與香港的關係。

日本侵華與抗日戰爭

  • 日本侵 略中國的背景、抗日戰爭的經過與結果。

  • 香港的淪陷及抗日活動。

國共內戰

  • 國共再次分裂、內戰的概況及結果。

中華人民共和國

建國至1978年間的內政與外交

  •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;1950至1953年間的政治運動;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;社會主義建設的背景、推行及影響。

  • 「文化大革命」的成因、經過及影響。

  • 1950至70年代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。

  • 建國以來內地與香港的關係。

 

改革開放政策

  • 改革開放政策的目標、重要措施(農工商業改革、成立經濟特區)、成效及面對的困難。

  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上的角色及地位。

  • 改革開放中香港發揮的作用。

  • 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歷程;《基本法》的制定;香港回歸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立和發展概況。

延伸部分:

比較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的轉變( 衣、食、住、

行 )。

 

 

學科活動

 

學科專周

 

 

宮廷華服體驗

 

建國七十周年問答比賽

 

 

茶藝講座

 

傳統小吃試食

 

參觀

 

 

遊學團